近年来,我国空调负荷快速增长,季节性负荷占比持续攀升,已成为度夏(冬)期间影响电力供需平衡的重要因素。加强对空调负荷的柔性调节管理,对增强电网调节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各类空调监测与管理终端、传感与变送装置等无统一技术规范,市场产品良莠不齐,标准化管理水平较低,制约了空调与电网的高效供需互动。
通过将空调环境状态感知、空调设备状态监测与运行控制等相关的设备纳入空调感知能力设备范畴,制定空调感知能力设备标准化发展的路径,T/ZJSEE 0052拟由以下7个部分组成。
第1部分 总则;
第2部分 智慧能源单元;
第3部分 低压负荷监控单元;
第4部分 空调监控智能插座;
第5部分 智能温湿度传感器;
第6部分 多联式空调机组控制单元;
第7部分 冷水(热泵)机组通信控制模块。
本次发布的为标准第1部分-第6部分,第7部分待条件成熟后再编制。标准第1部分为总体技术原则,以总则来确定空调感知能力设备的总体要求和设备关联关系,第2部分-第6部分为不同设备产品的技术规范,使电网公司、设备制造企业、检测机构等相关单位有据可依,推动空调感知能力设备产品质量提升,保障空调负荷柔性调控、节能提效工作,促进空调负荷与电网的高效供需互动。
第1部分:总则
标准第1部分详细规定了应用于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空调感知能力设备的总体原则、物联架构、功能和信息安全方面的要求。标准对各设备的术语进行了定义、规定了空调感知能力设备的范畴、阐明了空调感知与调控对象的类型;标准根据空调感知能力设备类型不同,对数据采集和处理功能提出了差异化的要求,根据空调机组类型不同,提出了针对性的调控技术措施;同时,标准也规范了设备与主站、不同设备之间的通信方式及应用层通信协议。
第2部分:智慧能源单元
标准第2部分详细规定了应用于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空调感知能力设备中智慧能源单元的组成架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包装、运输、贮存等,适用于智慧能源单元的制造、采购、检验、使用和验收。标准通过图形描述了智慧能源单元的组成架构,提出了模组化要求,将智慧能源单元分为主控部分、各类远程通信模块及各类扩展功能模组,使用单位可按需配置智慧能源单元的模组,提高了产品应用的灵活性;标准对各类模组也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功能与性能指标,方便选配模组时参考;标准还在附录中对包括通信协议扩展内容、APDU编码示例、液晶屏显示内容等进行了规范要求,保障了标准的可操作性;同时也提出了资料性附录:功能试验系统,为产品的试验环境搭建提供了参考。
第3部分:低压负荷监控单元
标准第3部分详细规定了应用于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空调感知能力设备中低压负荷监控单元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包装、运输、贮存等,适用于低压负荷监控单元的制造、采购、检验、使用和验收。标准中通过图形描述了低压负荷监控单元的组成架构,提出了分别适用于空调设备一次电流、母线式电流互感器二次电流量测用的外接开合式电流互感器,并规定了比差和角差要求;标准规定了低压负荷监控单元的交流采样、控制输出、遥信输入和脉冲输出等信号接口;标准对测量性能提出了包含基本最大允许误差、起动、潜动、电能脉冲常数、计时准确度等的具体详细的要求,保障设备负荷、电量等关键数据的准确性。
第4部分:空调监控智能插座
标准第4部分规定了应用于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空调感知能力设备中空调监控智能插座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包装、运输、贮存,适用空调监控智能插座的制造、采购、检验、使用和验收。标准中通过图形描述了智能插座的组成架构、形式分类;考虑了现场环境的差异性,提出了红外信号收发模块集成或分离式结构要求;规定了负荷检测和电能测量、环境温湿度检测、通信方式和协议、红外信号感知与发射,以及电源控制、信息安全方面的要求、性能指标。
第5部分:智能温湿度传感器
标准第5部分规定了应用于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空调感知能力设备中智能温湿度传感器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包装、运输、贮存,适用智能温湿度传感器的制造、采购、检验、使用和验收。标准中通过图形描述了智能温湿度传感器的组成架构,并基于温湿度敏感元件位置差异提出了三种分类:内置式、外置式、外延式,涵盖了常见结构类型,满足了差异化的现场量测需求;标准确定了通信方式采用双模通信或微功率无线通信,降低了设备部署难度;标准还对显示内容进行了规范,明确了通信参数和状态的显示要求,以满足设备调试的需要。
第6部分:多联式空调机组控制单元
标准第6部分规定了应用于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空调感知能力设备中多联式空调机组控制单元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包装、运输、贮存,适用多联式空调机组控制单元的制造、采购、检验、使用和验收。标准中通过图形描述了多联式空调机组控制单元的组成架构,提出了可支持4路、8路多联式空调机组通信接入要求;标准规定了上行通信连接可接入智慧能源单元以及用户空调集控系统的要求,对空调机组总线监听和设备检索、空调机组设备报告等功能进行了详细规定,同时提出了控制策略在支持控温、关机等方式基础上,还要支持时段控、允许参数恢复及防误动机制,丰富了调控策略并提高了调控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