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根据人民网报道,中国建筑能耗已占到全社会终端能耗的45%左右。据梳理测算,全国存量建筑中仍有近40%为非节能建筑,既有公共建筑中使用寿命超20年建筑占比超30%。
国家及地方政府提出一系列建筑节能规划与方案。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强调了建筑领域节能降碳的重要性,提出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比2023年增长2亿平方米以上。目前,国内已有30余个省市出台了一系列建筑节能激励政策,包括财政补贴、优先评奖、信贷金融支持、减免城市配套费用等。
2022年8月,浙江省政府发布“方案”,提出到2025年,城镇新建公共建筑节能率提升至75%以上。推动园区产业循环链接、资源高效利用、节能降碳改造,60%的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建成清新园区。同时,出台《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修正文本)》等,通过减税、免税、补贴等方式,加快形成一批具备浙江特点、国内领先的节能地方标准和案例。从全省角度来看,2021年全省公共建筑用能约440亿度,假设有一半公共建筑参与数字化节能改造,按照20%节能率测算,可节约电量44亿度,相当于减少12亿千克碳排放。
在标准规范方面,本标准填补了商业与公共建筑节能方面的标准空白。当前,国内技术和相关标准主要集中在建筑布局、改造规划、建材选择、节能设备、验收评价等方面。对商业与公共机构还没有相关规范出台,商业与公共建筑数字化、精细化节能控制的标准方面尚存在一定空白。同时在落地政府有序用电、需求侧响应任务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依据。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本标准针对商业与公共建筑数字化节能控制技术的总体技术要求、软件功能技术要求、节能控制技术要求、硬件技术要求作出规定。适用于办公楼宇、综合体、写字楼、商场、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学校、酒店等场景,新建、扩建的建筑可参照使用。
标准主要创新点
标准组成员调研园区楼宇近4000座、上万家企业,设计建模352个场景,研制出国产化、轻量化的采集、传输、控制成套装备,实现楼宇中照明、空调等设备“一键响应”,自动生成用户专属节能降碳控制策略。该技术将建筑每平方米改造成本压缩至10元以下,改造速度提高至7天/万方,整体节能率达到10%以上,精准联动控制率达99.9%,目前已推广到全球1000多个产业园区,还带动了城市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这一新兴职业发展,《现有工商建筑中电气设施的节能轻量化改造和运行维护指南》成为IEEE IAS领域首个国际标准。相关成果登上联合国全球契约可持续发展峰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COP29),在服务社会治理的道路上,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利用本标准技术进行试点应用的案例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