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新型储能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对推动能源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以电化学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呈现爆发式增长,储能安全运行压力和安全隐患明显增加,近三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储能项目发生爆炸和火灾事故已有30余起,给全行业敲响了警钟。为了强化储能安全管理,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部门频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今年3月,正式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要求突破新型储能全过程安全技术。同期出台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指出“氢能作为清洁的二次能源,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国务院、能源局发文强调加快氢能“制储用氢”全链条发展,以“绿电”制氢为主要特征的氢电耦合技术在新能源消纳、能量转换与存储、稳定控制等方面体现出诸多优势,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在氢能发展中,氢安全是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氢电耦合系统运行涉及电、氢、热、高压等多种危险工况的复合状态,面临更为复杂的安全风险。关于电制氢、氢发电等新型设备的极端工况、衰减特性、组件与材料的失效模式,以及受限空间内氢气的泄漏扩散、燃爆风险及监测保护技术等氢电耦合全环节安全管控技术研究已成为氢能发展的核心关键。
为此,《浙江电力》联合国网浙江电科院“储能技术中心”共同开展“新型储能安全技术”专题征文活动,共同探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安全问题和关键技术,进一步推进该领域的技术攻关和工程应用。本次征文邀请同济大学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团队负责人张存满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先进能源系统研究室蒋方明主任、国网浙江电科院储能技术研究室刘敏主任担任联合特约主编(排名不分先后),共同主持“新型储能安全技术”专题。现诚邀广大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等踊跃投稿。
1. 专题征稿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1)电化学储能系统及核心设备性能衰减特性研究、故障诊断、热失控机理、火灾蔓延及燃爆机制、健康状态评估、劣化行为仿真分析、安全防护关键技术等;
(2)本质安全提升的新型电池储能技术、电池模组温度控制技术、阻燃及消防技术等;
(3)电解制氢系统、燃料电池发电系统运行特征与衰减机理、功率波动适应性研究、装备性能测试技术等;
(4)氢电耦合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方法、氢泄露与扩散机理、氢燃爆仿真分析、氢电耦合系统复杂工况风险预测、关键涉氢装备故障特征研究、氢安全防控技术等。
2. 投稿要求
(1)论文重点突出、论述严谨、文字简练,避免长篇公式推导(必要的推导可列入附录),篇幅控制在6000~8000字(包括图表)为宜。
(2)请写明论文题名的英译文、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以及作者单位的英译文,同时附3~8个中英文关键词和25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及其英译文。摘要应是一篇独立短文,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一般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
(3)引言中研究目的清晰明确,详细介绍国内外研究背景,对现有其他研究者的工作进行正确的评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研究思路做一总体介绍,引言字数不少于1000字。
(4)研究设计和方法叙述清楚,数据合理并被正确地分析和解释;比较所提出的方法和现有方法的优缺点。
(5)获得国家、省(部)级基金资助或属于各级电力公司科技项目的论文,请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注明基金或科技项目名称,注明其对应项目编号,多项基金应依次列出;文后附上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份),性别,学位,职称,所从事工作或研究方向,联系电话,E-mail等。
(6)参考文献应选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的文献,不要引用尚未公开出版的资料和产品说明书,数量建议在15条以上,且大多应为5年之内的文献。如引用已经发表的有关文献中的文字、图表等内容,必须在文后列入参考文献,并在正文中标注。文后参考文献项请按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依次列出。
(7)来稿请用Word或WPS排版,格式参照《浙江电力》论文投稿模板。
(8)论文中所用文字、图表等均出自作者本人所作,不存在侵害他人著作权问题。
(9)本刊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或文字性修改,请勿一稿多投。来稿经审定确定采用后,即通知作者。
3. 投稿方式
投稿网址:http://zjdl.cbpt.cnki.net
投稿时请备注“新型储能安全技术”专栏
论文模板可在投稿网站首页“下载中心”获取
4. 投稿截止日期
截止日期2022年7月31日,拟于2022年11月出版
5. 专题负责人
张存满:zhagncunman@tongji.edu.cn
蒋方明:jiangfm@ms.giec.ac.cn
刘敏:liumhb@126.com
童凯(编辑部):56401602@qq.com
6. 特约主编简介
博士、教授——张存满
同济大学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团队负责人
张存满,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获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支持,科技部“十二五”、“十三五”氢能领域专家、863项目首席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是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包括大规模化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系统优化设计与控制策略,先进车载高压储氢技术与安全性,加氢站关键技术开发与氢安全评价体系,燃料电池高效催化剂、膜电极制备与电堆失效堆机理分析。近五年,获得国家重点专项项目(课题)20项,其中项目牵头3项,总科研项目100余项。在氢能技术方面,开展了多项开创性工作,在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的支持下,突破核心技术,填补国内多项空白,实现核心装备的自主研发与批量制造与应用,建设完成我国第一个70MPa加氢站。近五年已发表包括EES、Nature communication、AM、AEM在内的高水平学术论文7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18余项(PCT专利2项),已获授权15项。
担任科技部氢能领域规划技术专家,全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全国氢能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全国气瓶标准化委员会车用燃料气瓶分委员会委员。《Automotive Innovation》编委,Special Issue on Fuel Cells 责任编辑,《电工技术学报》可再生能源制氢与应用专题主编。
博士、研究员——蒋方明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先进能源系统研究室主任
蒋方明,博士生导师、二级研究员、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类“百人计划”。1973年10月生,2001年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获得博士学位,2002年1月至2012年7月先后工作于德国美因茨微技术研究所公司、葡萄牙阿维诺大学、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自2010年10月开始在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工作,建立了先进能源系统研究室并担任室主任至今。
长期从事绿色能源动力相关热物理工程的前沿科学技术问题研究,研究方向包括电化学(包括锂电池和燃料电池)能源动力、地热能高效开发和利用等。主持(过)国家重点研发课题、863计划课题及中科院A类战略先导专项课题等数十项重要项目。已发表杂志论文180余篇,其中SCI约130篇、EI 30余篇,论文总引用约3000次;出版中英文著作各1本,专著独立章节6章;申请发明专利51项(已授权28项,包括1项PCT)、登记软件著作权29项;研究成果对新能源(地热能、氢能、储电)、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相关产业及科学技术领域有重要影响和贡献,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202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Stanford大学编写的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及Elsevier全球前2%全科科学家榜单。(曾)兼职国内外7家学术杂志的编委或副主编,多次担任Sustainability、Energies等杂志特刊编辑。
博士、高级工程师——刘敏
国网浙江电科院电力市场技术室主任
刘敏,国网浙江电科院储能技术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电化学储能、氢电耦合等新型储能技术研究及示范工程建设,全面负责浙江电网储能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已牵头及参与20余项政府与公司的科技项目,其中包括国网公司首个氢能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司首个氢能综合利用科技项目等;主持2项电网侧示范工程、2项电源侧技术服务工程。获省部级及行业级科技奖励11项,授权专利19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40篇,包括SCI/EI 22篇;出版著作1部及在版3部;参编储能及氢能领技术标准多项;获评区258人才、浙江电力最美员工、浙江电力优秀女工程师等个人荣誉10项;获公司管理创新奖、安全生产特殊贡献奖多项;在TC57(国标委)、IEEE PES(储能技术委员会)等4家国际与国家级学术组织担任委员;担任国网指南编制专家(储能本体与并网技术)、中国电力奖网评专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