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电网发展面临深刻变化和转型需求。2020年,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首次提出了建设能源互联网形态下的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概念,通过发挥电网能源供应枢纽和能源服务平台作用,推动综合能效水平提高和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的核心载体,是海量资源被唤醒、源网荷储柔性互动、安全效率双提升的电网,具有高承载、高互动、高自愈、高效能四大核心能力。通过建设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避免电力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采用“大云物移智链”等技术手段赋能电网,释放电网潜力,丰富电网调剂手段,在提高电网安全水平的同时大幅提升电网运行效率。作为国家电网公司战略在浙江的先行探索与实践,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将有效助力电力互联网向能源互联网转型,具有广阔的应用推广前景。
站在新的起点,为展示能源互联网形态下的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最新进展、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促进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理论研究和战略落地,由浙江省电力学会主办,《浙江电力》编辑部承办,特开展“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专题征文活动,共同促进我国能源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本次征文《浙江电力》编辑部特邀北京交通大学杨晓峰副教授、浙江大学杨秦敏教授和河海大学吴英俊副教授担任联合特约主编(排名不分先后),共同主持“ 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专题,希望与作者、读者一起探讨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技术在能源电力领域应用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展示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在能源电力等领域的发展水平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专题征稿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此):
(1)面向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网架拓扑研究及规划设计 ;
(2)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多能协同技术;
(3)能源互联网形态下的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工程示范与关键技术应用;
(4)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参与网侧调频调峰的理论和关键技术;
(5)面向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自愈、故障恢复与鲁棒控制技术;
(6)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中“源-网-荷-储”智能调度与优化运行技术 ;
(7)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下可再生能源综合消纳技术;
(8)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下的电力市场机制与策略;
(9)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中负荷侧可调节性资源特性分析与潜力评估,感知与仿真技术;
(10)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中负荷侧海量可调节性资源动态聚合与运行优化;
(11)可再生能源、储能、电动汽车等与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融合与互动技术;
(12)基于云边端协同的电网弹性感知技术;
(13)面向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先进信息技术(“大云物移智链”);
投稿要求:
(1)论文重点突出、论述严谨、文字简练,避免长篇公式推导(必要的推导可列入附录),篇幅控制在6000~8000字(包括图表)为宜。
(2)请写明论文题名的英译文、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以及作者单位的英译文,同时附3~8个中英文关键词和200~300字的中文摘要及其英译文。摘要请采用第三人称写法,应是一篇独立短文,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一般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
(3)引言中研究目的清晰明确,详细介绍国内外研究背景,对现有其他研究者的工作进行正确的评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研究思路做总体介绍,引言字数不少于1000字。
(4)研究设计和方法叙述清楚,数据合理并被正确地分析和解释;比较所提出的方法和现有方法的优缺点。
(5)来稿请用Word排版,格式尽量与《浙江电力》一致。
(6)获得国家、省(部)级基金资助或属于各级电力公司科技项目的论文,请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注明基金或科技项目名称,注明其对应项目编号,多项基金应依次列出;并附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份),性别,学位,职称,所从事工作或研究方向,联系电话,E-mail信箱等。
(7)参考文献应选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的文献,不要引用尚未公开出版的资料和产品说明书,数量建议在15条以上,且大多应为5年之内的文献。如引用已经发表的有关文献中的文字、图表等内容,必须在文后列入参考文献,并在正文中标注。文后参考文献项请按GB/T 7714-201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依次列出。
(8)论文中所用文字、图表等均出自作者本人所作,不存在侵害他人著作权问题。
(9)本刊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或文字性修改,请勿一稿多投。来稿经审定确定采用后,即通知作者。
投稿截止日期:
该专题投稿截止日期2020年7月1日,拟于2020年9月出版
投稿方式:
投稿时请备注“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专栏
投稿网址:http://zjdl.cbpt.cnki.net
专题负责人:
本次征文《浙江电力》编辑部特邀北京交通大学杨晓峰副教授、浙江大学杨秦敏教授和河海大学担吴英俊副教授担任联合特约主编
杨晓峰:xfyang@bjtu.edu.cn
杨秦敏:qmyang@zju.edu.cn
吴英俊:ywu_ee@vip.163.com
赵晓明(浙江电力):22639366@qq.com
特约主编介绍
杨晓峰,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IEEE Senior Member,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源学会高级会员,担任IEEE TEC Beijing Chapter执行委员、北京电力电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执委兼副秘书长、中国电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并受邀担任SCI期刊《IEEE Access》副编辑、《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特约组稿专家。长期从事能量路由器、柔性直流输电、多电平变换器、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等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或参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中欧/中日国际合作、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等多项;申请发明专利三十余项(其中23项已授权),中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SCI/EI检索论文八十余篇,中文论文被引超1700次(其中单篇被引超100次的4篇),并有三篇文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论文)。
杨秦敏,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2009年于美国Caterpillar Inc.任高级系统工程师,2009-2010年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任助理研究员,2010年起在浙江大学工作,其中2014-2015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任访问学者,2015年在美国Lehigh大学任访问教授。主要从事能源互联网、可再生能源、网络系统智能控制与优化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100余篇,论文引用超过1700余次,出版英文著作章节3项,获得美国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现为国际组织IEEE高级会员、ASME、APNNS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能源互联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新能源学组秘书长,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自动化学报(英文版)等多本国内外期刊编委,曾担任RTCSA 2019、ICONIP 2017国际会议注册主席和多个国际会议的组委会委员。曾获2017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多个国际会议最佳应用论文奖、最佳论文提名奖、浙江省钱江人才、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等荣誉。
吴英俊,河海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3 年获得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学位。现为IEEE Member,江苏综合能源服务产业联盟联络人,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经济与市场、主动配电网与微网、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等。近年来,主持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江苏省科技厅、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等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与会议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5 项,曾担任IEEE-CYBER 2018等多个国际会议分会主席,是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IEEE IAS Proceedings等学术期刊审稿人。